联系我们
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电话:+86-27-50865294
邮箱:cxzx_2011@hubu.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新闻快讯

解读我校化学学科入选ESI世界排名前1%

点击次数:次    更新时间:2013-11-20

去年5月,湖北大学化学学科入选ESI世界排名前1%,其综合排名为882。近期,ESI更新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11月,我校10年内化学学科论文被SCI/SSCI收录情况如下:论文数量714篇,论文总被引用次数为5768次,篇均被引用次数为7.82,综合排名836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校化学学科的学科影响力和科研竞争力已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意味着我校国际高水平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 ESI学科排行:立足化学学科传统优势 展现交叉学科综合实力

目前,国际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一篇科研论文发表后被他人引用的频率(即:篇均被引次数),是判断其内在价值与创新力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被他人引用的次数越多,通常表明该论文的原始创新力和影响力越大。

正是基于这一点,ESI作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推出的科研论文分析评价工具,依据近11年来的SCI/SSCI论文和引文数据,分别对22个学科中的各个研究机构的论文数量、引文数量和引文率进行统计。在各个学科中,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研究机构被列入高被引机构排名榜。目前我国进入ESI1% 的大约有50多所高校的100多个学科。

2012年1月,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率先将我国大学进入世界前1%的“ESI论文总被引频次”作为反映大学“学术声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大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国内教育主管部门也已经开始以此作为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指标,教育部和财政部最新公布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将是否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作为申报“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ESI的学科设置与中国高校的“学科门类”不一样,而且ESI统计论文时是根据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的学科属性,所以,我校化学学科入选世界前1%,一方面依靠几代化院人共同努力所奠定的良好的学科基础,体现了我校化学学科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也包涵了材料、物电等学院部分师生在化学交叉学科方面所做的贡献,是我校学科综合优势的体现,“如物电学院的顾豪爽教授、材料学院的徐祖顺教授等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被纳入其中。”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王升富说。

2. 化学学科:学科特色促科研 人才培养显成效凝练学科特色 加强科学研究

化学学科是我校一门传统的优势学科,也是湖北省重点学科。该学科建立于1956年,经过近60年的发展,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化学二级学科的相关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基地、化学教育部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

长期以来,化学化工学院立足于化学传统优势学科,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凸显学科特色。目前,学院形成了固体无机材料化学、生化分析、精细有机合成与方法学、绿色催化、功能高分子等稳定的科研团队。每个科研团队下设若干课题组,如能源材料化学、无机纳米材料化学、生物光分析、环境分析、食品分析、生物电化学与电分析化学、支载化合成与应用、有机磷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有机光/电性功能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绿色催化与应用、环境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涂料与胶黏剂、阻燃材料化学、计算化学等10多个课题组,研究工作在上述相关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立足这些科研方向和学科特色,学院一方面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是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及武汉市粘接学会挂靠单位。该院分管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市纵向研究项目100余项,在Chemical Reviews、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stry of Materials、Langmuir、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省部级奖12项,今年该院获得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历来之最。

另一方面,学院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发展应用科研。目前学院与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远大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同舟化工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建有校企联合研发基地,学院共获得校企合作经费累计约2000万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还经常在学校科发院的组织下开展专家教授企业行企业家高校行等活动,深化合作内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12月,湖北大学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成立。中心执行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张修华表示,中心申报成功,正是依托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世界前1%。

创新人才培养 彰显学科成效

魏振是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刚进大四的他目前已获得了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保送资格,并以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为基础,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他告诉记者,这些荣誉的取得与大学期间参与科研,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分不开。

 化学化工学院为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让大家以个人科研兴趣为基础,自主成立了许多学生科研团队,这些团队再逐渐融入到学院教师的科研团队,已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魏振便是从学生科研团队里成长起来的。他从大一就开始跟着王娟老师进行科学研究,为了测试样品,还常常要挤上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其他学校。至今,魏振参与研究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已有7篇,其中3篇论文被SCI收录。

导师制”是化学化工学院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另一有效手段。化学生物学国家基地班从1997年就开始采取“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导师制”,就是学院教师选取该学院的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除了在学习方面的辅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导师会带领学生走进科研实验室,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作为最先在化学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实行该制度的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目前每年参与“导师制”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大约有30余小组,学生达50多名。在学生科研团队和“导师制”的双重影响下,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参与科研并且通过科研提高自身动手能力的效果凸显。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发表的被SCI收录论文有50余篇。王升富说:“目前,学院每年能吸收约10%的本科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课题组),这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能结合个人兴趣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学习的平台。”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还将优秀的研究生送往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国内外相关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开阔学生视野,更好地提高科研能力。目前,有10%左右的研究生在国内外交流学习。

正是有了这些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化学化工学院近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如我校首位全国三好学生孙妮娟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中有4位同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等。“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现了学院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成效。”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叶汉林说。

协同单位: 湖北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风帆表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优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c)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电话:+86-027-50865294 邮箱:cxzx_2011@hubu.edu.cn
特别声明:所有本网站内容的知识产权归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所有